北京建工市政路桥科技发展公司携多项创新技术与服务参展              ■记者 刘偶/摄

        地下结构“工程医院”、建筑垃圾再生流态化回填技术、空天地一体化老旧房屋结构安全智慧监测技术……在2024服贸会上,北京建工市政路桥科技发展公司携多项创新技术与服务参展。

        在工程咨询与建筑服务展区,市政路桥科技发展公司的北京市首个地下结构“工程医院”吸引了众多目光。这座特殊的“医院”不仅拥有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治疗手段,更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众展示了其如何为城市地下结构的安全保驾护航。

        步入服贸会展区,一个精心布置的实物模型展台映入眼帘,它生动再现了“工程医院”的核心“科室”与工作流程。在普通人眼中,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地方,而在城市建设的语境下,“工程医院”则是地下结构的“守护者”。它针对地下结构常见的“渗、裂、变、沉”等顽疾,通过全周期、全方位地检测、诊断和治理服务,确保城市“隐形脉络”健康运行。“‘工程医院’从结构检测到材料研发,从病害诊断到治理修复,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高效运转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北京建工市政路桥科技公司项目负责人宋伟介绍。

        “检验科”是“工程医院”的第一道防线。在这里,每一种材料都要经过一系列的性能测试,包括抗压强度、抗渗性能、耐腐蚀性等。只有通过了这些“关卡”的材料,才能被允许用于地下结构的建设。这种对材料质量的严格把控,为地下结构的安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工程医院”的超声影像科如同医生手中的超声波探头和X光机,能够深入地下结构的内部,发现隐藏的病害。三维激光扫描仪、地质雷达等先进的仪器设备轮番上阵,对地下结构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检测。这些设备能够穿透土壤和岩石,精准地捕捉地下结构的微小变化,及时发现并预警潜在的安全隐患。

        在“工程医院”中,外科手术室是结构修复与加固的前沿阵地。工程师们如同外科医生,运用注浆、结构加固及表面封闭等精湛技艺,为地下结构“疗伤”。注浆技术,能够提升地下结构整体稳定性与承载力;结构加固技术的实施,能确保每一处细节都坚如磐石;表面封闭则如同为结构披上防护衣,防水、防腐、防火,全方位守护结构健康。

        药剂室,在“工程医院”中扮演着材料与技术创新的重要角色。它不仅是新材料的研发与试验基地,更是技术创新的孵化器。材料研发试验室通过精准配比与性能测试,为工程提供可靠材料;中试生产线则确保新材料从研发到应用的顺畅过渡。此外,“药剂室”还配备先进的测试系统,如电液伺服结构力学性能测试系统、多功能隧道缩尺模型试验箱及地下结构足尺模型试验系统,为材料性能评估、技术验证提供科学依据,为城市地下结构的安全与稳定源源不断贡献力量。

        “‘工程医院’深度融合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科技,构建了集智能监测、精准评估、即时预警与高效运维于一体的综合管理体系。这一创新模式不仅较大地提升了地下结构安全治理的智能化水平,还促进了管理效率与维护质量的飞跃式提升。”北京建工市政路桥科技公司副总经理牛晓凯介绍道。

        在展会现场,几块普通的灰色混凝土块吸引了众多观众。“这是用建筑垃圾制成的混凝土。我们现在可让建筑垃圾实现100%回收利用。”工作人员介绍,市政路桥科技发展公司经过两代科研人员不断研发的“建筑垃圾再生流态化回填技术”,让废土变为“宝藏”。

        北京建工市政路桥科技公司研究院项目负责人李佩介绍,传统的填埋和堆放方式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还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为此,该项目将其变成一种可以自由流动的“液态土”。“‘液态土’是建筑垃圾与固化剂、水经过特定工艺和机械充分拌合后形成的,它不仅能够泵送至任何异形基槽,实现自流平找平,还能在24小时后硬化成具有高强度和良好抗渗性的‘水泥土’。这一转变,不仅解决了传统回填工艺中施工难度大、效率低、污染重等问题,更实现了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全利用。”李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