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科技园石景山园北二期项目建设现场                          ■记者 董一鸣/摄

        上午9点,位于石景山区的中关村科技园石景山园北二期项目(以下简称“北区标段”)建设现场,一台泵车正在向40多米高的作业平台泵送混凝土。

        对北京建工集团项目负责人何海江而言,本月内,这个近13万平方米的建筑群将全面实现主体结构封顶目标。“北区标段建成后,与南区标段及已经建成的一期项目构建起总面积约45万平方米的中关村工业互联网产业园园区。”何海江介绍。

        根据规划方案,中关村工业互联网产业园项目围绕打造“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高精尖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园区,聚焦工业联网产业、打造工业互联网全国创新中心和产业高地,营造工业互联网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生态体系。整个二期项目呈现一个“C”型,其中,北京建工集团施工区域位于二期项目的北侧,共计4栋建筑。

        从项目外观看,方方正正的建筑结构如同棋子一样整齐排列。在项目总工程师郭泽雄眼中,整个项目占地面积大,土方量接近60万立方米,从打下第一根桩基开始,到完成所有土方外运工作用时近半年的时间。

        完成了巨大的土方外运,项目部又面临了地下水位持续上涨的挑战。“我们最初得到的地勘报告显示地下水距离坑底2米多,待施工开挖后,发现水位不断上涨,距离已经缩小到0.5米,部分结构甚至要泡在水里。”郭泽雄说。为此,项目调整作业方案,用近2个多月的时间,请专家论证采用沉井法施工,控制地下水位保证了基底作业面的安全和进度。

        根据属地专业机构测算,未来区域地下水将上升至项目地下2层的位置。郭泽雄说:“地下3层和2层都会泡在水里,防水施工成了最关键的环节。”其中,由建工集团创新研发应用的群管包封技术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建筑内部诸多管线须从外面接入,群管开洞区域要出现1米左右的管道外露,这也是渗漏控制的重点区域,在如此密集的管道与结构交接处涂刷防水很难做到严密,项目部在外露管线部位支模,仅预留20公分的管头,再浇筑混凝土,如同让墙面长出一条“胳膊”。“这样操作,工人再涂刷防水时只需要在预留的20公分管头位置涂刷,操作更加方便,涂刷的均匀性和封闭效果也更好。”郭泽雄说。

        而每层楼承板的设计优化调整给施工团队带来了新的难题。原本双层双向布置钢筋的设计变为了单层,其中,温度控制钢筋被取消,虽然受力结构安全不受影响,但容易出现地面开裂问题。为此,技术团队对混凝土地面的养护进行研究试验,将原本洒水的次数增加一倍。同时,将常规的覆膜养护变为“覆膜+土工布”的双层保护。郭泽雄说:“这样做确保在混凝土达到强度期间,始终保持温湿度可控,这既减少了建造成本,还提升了团队在混凝土养护上的技术经验。”

        随着主体结构封顶,后续的玻璃幕墙安装也进入倒计时。针对现场以标准件为主的特点,项目部将原本需要现场焊接的预埋件放到加工厂进行预制,这样来到现场的成品可以直接栓接即可,工序的优化也将带来近20%的工效提升。

        目前,北区标段的二次结构和机电管线作业已经启动。根据施工计划,该标段将于明年5月底实现全面亮相,明年11月底达到竣工验收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