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站内,北京铁路局北京工电大修段施工队伍正在进行换道岔施工 ■企业/供图
11月的北京,寒风料峭,气温降至零度以下的深夜里,北京西站内,来自北京铁路局北京工电大修段的施工队伍正忙着进行换道岔施工。自10月31日起,他们需要利用紧迫的14个天窗点时间,更换西站的13组道岔。
“凌晨1点我们开始工作,大概凌晨4点结束,借‘天窗点’施工,时间还是非常紧张的。”施工人员说。“天窗点”指列车运行图中不铺画列车运行线或调整、抽减列车运行,为施工和维修作业预留的时间。本次施工“天窗点”在凌晨1点到凌晨4点。天冷但时间的脚步不会停,要在短短几个小时的天窗点内完成工作,无疑给此次施工增加了难度,但是“身经百战”的他们丝毫没有慌乱……按作业流程认真做好切割钢轨、松螺母扣件、旧道岔撤除等工作,百余人作业有条不紊。该段前期制定了周密的施工组织计划,将每个作业环节精确到10分钟以内,严格确保大型施工站场、设备、人身安全。
考虑到北京西站的重要性,该段科学调研、认真分析,通盘考虑各专业设备多、高铁列车停靠、站场作业条件有限等复杂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安全卡控措施。随着施工任务的推进,现场开始进行平整道床作业,霎那间尘土覆盖了整个作业区,在头灯和焊花的照射下,一场道岔设备“变装秀”在深夜里上演。
时针指向凌晨2点多,经过1个多小时的撤旧、平整道床施工,新道岔预铺位置已经被施工人员平整好。一组约30米长的道岔,重达几十吨,这样一个“庞然大物”不光体积巨大,更换技术要求还特别高,像高低、水平等的调整都是以“毫米”为单位,对施工人员的作业水准有着极高的要求。此外,在道岔入位前,岔区前后还要提前更换轨枕、安装钢轨,道岔装置可谓“大而精”,任何环节哪怕出现一丁点的纰漏,都会直接影响线路的开通,站场不能正常接发列车。
“一、二、三,推!”随着现场施工人员的号子声,道岔被缓慢移动到指定位置。撤除顶墩后,道岔还要进行精调。“北京西站换道岔施工技术标准高、施工难度大,夜间施工、作业时间紧,这给我们的技术人员带来了很大挑战,大家白天简单休息后,就要聚在一起细化施工方案。大家下定了半个月连轴转的决心,坚决提高作业质量和工作效率。”车间主任李生辉介绍说。为了保证施工质量,该段线路科牵头制定施工方案,开启“私人订制”模式,因地制宜确保“一日一方案”,保证精细化卡控安全风险项点。
道岔精调后,施工陆续进入尾声。该段为提高施工效率,今年又投入了新型设备 “1操2”捣固机,4个捣固头同时作业,作业人员推着设备一点点前进,认真捣固道床,将线路状态调整好,机械设备的轰鸣声响彻夜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