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燃气集团非工作日维修团队                                    ■记者 董一鸣/摄

        入夜时分,北京进入了晚高峰,不少人踏上了回家的路。然而,有这么一群人,身穿蓝色制服,准时出现在工作岗位上。接下来的12个小时里,他们将披星戴月,奔赴城市的各个角落,开始燃气维检修工作。这就是来自北京燃气集团第一分公司户内服务一所的“非工作日维修团队”。

        这是一个拥有12人的基层班组,成立于2018年,承担着东城区二环以内1068平方公里、近14万民用户燃气维修、抢险任务。他们的工作可谓“昼伏夜出”,工作时间平日从晚6点到早9点,周末和节假日24小时当班。平时2个人一个班,一天最多要接30多个工单,平均下来每人每天要急行五、六十公里。班长么立志今年44岁,算得上班里的“小年轻”。他半开玩笑地说:“我们班是名副其实的老年班。”组里11名工人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年龄最大的已经58岁,平均年龄51岁,平均入行都已经三十余年。他们夜行北京,守护着城市用气安全。

        晚上6点,维修班办公室已经亮起了灯。和普通办公室不同,这间屋子更像是宿舍。里面除了办公桌,还摆放着一张上下铺。这里就是他们工作休息的地方。角落里还摆放着一台微波炉,因为经常顾不得吃饭,微波炉上已经落了一层灰。

        对于么立志和师傅们而言,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工具包。每个包里装着扳手、钳子、弯头、嗅敏仪等各式工具,重达十几公斤。“叮,叮”手机铃声清脆地响起,是报修单来了。“东城区仓南胡同,报修原因无气……”经过简单的交流和任务分解后,师傅们背上工具包,骑上电动车,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晚上8点,刚结束上一个报修回到单位,师傅们坐下拿出晚饭,就接到抢修任务:金鱼池东区一用户家发生着火。消防员已在现场,要求排查燃气管道。他们赶忙放下碗筷,赶赴事故现场,排查燃气管线。燃气检修工常年与燃气打交道,无异于在刀尖上跳舞,特别需要胆大心细,需要细致周全,师傅们时时和谨慎相伴,才能既保证安全,又能提高检修效率和质量。

        这一去就是两个多小时。他们需要将过火的燃气管线拆除,加装丝堵,检查无误后再挨家挨户复气。等这一切结束时,已经到了深夜11点。

        凌晨时分,整座城市沉入了梦乡,维修班组却进入最忙碌的时刻,师傅们虽然疲累,但都丝毫不敢松懈,工作服不脱身,手机不离手。“这个点报修,一般都是着急用气,可不能给人耽误了。”说话的是李朝军,维修班里年龄最大的师傅。接连的两个夜班,加上父亲生病住院,他已经72个小时没有合眼了。听到熟悉的“叮”,他立刻像打了鸡血一样,提起工具包就往外走。

        对于维修班而言,工作强度和时间适应了也还好,最大的挑战是五花八门的预料外的状况。有的时候凌晨接到紧急报修,师傅着急忙慌赶过去发现是表里电池没电了,还有的是家里有异味,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只能打给燃气。师傅们哭笑不得,但还得安慰自己没事就好。

        不知不觉中,时针指向凌晨5点,早已疲惫不堪的维修员们仍未有丝毫懈怠。他们将检测设备收拾妥当,将当晚最后一组检测数据记录在案并确认无误,报告当晚维检修情况。伴着天边微微泛起的白光,这群城市“守护者”终于完成了当晚的工作。

        上夜班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感觉在倒时差。”么立志说,“能睡着还是比较幸福的,有时候能累到睡不着。”么立志下夜班的时候,经常是累到睡不着,只有挨到中午才能勉强睡下,但时间不会太长,用不了多久就会被电话叫醒,立刻爬起来骑上电动车,加班应对突发情况。

        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维修班如遇突发事件,需要24小时随时赶到现场处理,根本没有休息时间。一天平均30多个工单,爬楼要爬一万多步,几年下来,维修班的老师傅们都落下了不少病根,可面对工作,他们丝毫没有退缩,“虽然我年纪大了可是身体还好着呢!”

        在今年疫情期间,考虑到辖区里老人多,维修班们开展了送气上门的服务,使用手机app和蓝牙卡套现场充值。对于这些年过半百的老师傅而言,眼花看不清、智能手机操作不熟练,都是他们面临的挑战。有的师傅把多年在用的老年机换成了智能手机,办理了套餐流量,“干活没问题,就是不太会用这些的现代化的智能设备。”师傅们眯着眼睛,拿着手机和蓝牙卡套一步一步的学习,担心怕忘记,还专门记在本子上,随身携带。

        “燃气都是急活,耽误不得。”这是在维修班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在他们看来,自己的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虽然看上去不起眼但其实很重要。为了燃气管网的安全运行,他们在岗位上坚守了多年,并将继续下去,心甘情愿地默默付出,为城市守护一片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