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门头沟区水毁修复工程迎来新进展。施工方北京建工城乡集团京润公司门头沟区防火基础设施水毁修复项目一标负责人王彬介绍,目前,项目内14条道路已向门头沟园林局完成全部竣工交付,总用时80天,比合同工期提前30天完工。

        门头沟区防火基础设施水毁修复项目一标段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镇,总施工长度约28公里。主要负责对清水镇内11个村森林防火道路进行水毁修复重建,修复内容包含毛石挡墙、路面、排水渠、暗埋管涵等项目。

        “本次修复难度最大的就是位于山区海拔平均1000米的10号、12号路,当地的地理环境复杂,受损的程度严重,对项目部提出了严峻挑战。”王彬表示,10号、12号路位于清水镇西达摩村和洪水峪村,是本次修复工程中海拔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道路。在去年暴雨洪水中,当地防火道路遭受严重水毁,总受损长度约28公里,为保证今年平安度汛,项目部对其进行重建路基、新铺路面、增设排水沟等全面修复。

        “刚进场时,现场一片混乱,许多道路路基都被冲毁,仅实地勘察摸排就耗用大量人力和时间。”项目人员王立华告诉记者,接到建设任务后,项目部立即组建了现场摸排专班,分兵多路进行考察,在细化施工图纸的同时,优化施工方案。由于林区道路多为坡道,坡度很大,且道路堆满各种水毁垃圾、滑坡落石,作业车辆上不去,只能靠项目人员徒步勘察,一条路往返就是几公里。“当时,我们早上7点出发,直到天黑才回到项目部,随后,逐一协商制定解决方案。针对现场道路坡度大的问题,我们勘查后迅速更改施工方案,全部优先选择履带式设备。同时,面对部分山区道路狭窄的问题,我们采用破除山体、缩小设备规格等措施,确保设备顺利进场。”项目人员蔡送军说道。

        保护绿色生态,实行原状修复,是本次重建总原则。施工人员告诉记者,由于施工现场有很多水毁后滑坡落石,为尽可能将这些石材进行原地消化,项目部组织了专人进行筛选,对能利用的建材进行统一收集,然后根据设计要求,分块破碎,作为挡墙原材料、路基材料进行重新利用。据了解,本项目毛石和路基材料利旧率可达40%。

        虽然本次施工道路全长仅28公里,但涉及混凝土路面、泥结碎石路面、浆砌石路面、花岗岩砂浆路面、砂石黏土路面等多种形式。王彬介绍,修复道路最长7.5公里,最短仅200余米,但涉及5种路面形式,所以非常考验项目施工组织。

        作为恢复重建项目,项目部本次全程贯彻高标准、高质量建造理念。王彬介绍,项目本次优化工艺共计60余处,尤其是新旧路基衔接方面,我们做了大量技术优化。“为了提高路基的密实度与承载力,增强新老路基的整体性和均匀性,减少施工后沉降,项目部将新路基衔接采用冲击碾压技术进行增强补压。”王彬说。

        “我们针对不同路基衔接,分别制定了不同施工方案,确保高质量施工。”施工人员告诉记者,针对填方路基衔接,项目部要求施工人员先清除旧路基填方边坡表土,并开挖台阶,再将填方边坡挖成宽度不小于2米、内倾横坡为4%的台阶,同时,清除原土路肩至原路面结构底面。尤其为提高原道路的密实度和承载力,减少新旧道路之间的差异沉降,在填方大于3米路段,采用高速强力夯实机对路基进行夯实。而在挖方路基衔接时,项目部按路堑设计标高下挖10厘米后进行冲击碾压,路堑冲击碾压完成后刮去表层松土,用振动压路机分层填筑压实至设计标高。

        除做好恢复重建工程,项目部在施工中还投入近30万元,为清水镇李家庄、梁家庄百姓重建修复3000余米灌溉管线,展现出国企责任与担当。近年来,门头沟区清水镇通过大力发展高山芦笋特色种植,现已成为当地村民重要收入来源。但在去年暴雨后,芦笋种植区灌溉管线大面积受损,农田灌溉成为村民老大难问题。当项目部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组建援建专班,额外增派施工队伍为村民修建灌溉管线。在修建完成后,村民专门为项目部送来锦旗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