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胜门内大街重装亮相                                                 ■企业/供图

        优化道路线形,新增路侧停车位,整治小微绿地,修缮沿街立面……经过近一年来的精心建设和持续治理,什刹海街道德胜门内大街空间品质综合提升项目正式竣工,全长1700余米的德胜门内大街(以下简称“德内大街”)重装亮相。慢行舒适,出门见绿,文景融合,可游可品的提升成果让这条始建于元代,距今600余年的老街焕发了新的活力。

        德内大街北起德胜门,南至地安门西大街,是什刹海地区南北贯通的一条重要大街。沿线串联7个社区、26条传统街巷和1处湿地公园。庆王府、梅兰芳纪念馆等一众文物保护单位在大街两侧星罗棋布。“德内大街作为一条承载北京老城记忆的大街,近年来,面临停车资源较少、公共空间绿地资源少、交通秩序较为混乱等问题,大街环境品质亟待提升。”蓟城山水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德内大街空间品质综合提升项目在改造过程中,以实现老城保护与城市更新有机结合,系统解决德内大街存在的诸多乱象,打造美观舒适、便利安全、富有特色的精品街区。蓟城山水集团下属鑫雅市政公司作为此项目的施工单位之一,主要负责该项目路面骑行步行环境改善、打造小微绿地活动空间、夜景照明提升等方面的升级改造工作。

        为准确了解居民诉求,德内大街空间品质综合提升项目团队工作专班深入走访了大街沿线的居民、商户,利用问卷调查和入户问询的方式,确立大街更新改造目标,在满足规划设计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解决大街居民的急难愁盼。“在项目启动之初,我们首先明确了德内大街的定位,这是一条集传统居住风貌与生活服务于一体的大街,项目要在充分展现大街历史文化风貌的同时,方便周边居民日常生活。”什刹海街道工委书记陈璐说。别看这条街可打卡的景点不少,周边居民对大街的环境却并不十分满意。“就拿德内大街268号来说,小院里住着年过八旬的徐大爷,腿脚不利索,总盼着把台阶换成无障碍坡道。”陈璐说。

        在改造过程中,为了让沿街外立面统一、美观,街道联合相关部门、蓟城山水集团等单位始终坚持尊重传统、致敬传统、回归传统的原则,通过参照老照片、查阅资料,用做“减法”的方式还原、修缮老墙、街景,并在适当位置采用水刷石工艺,最大限度还原历史建筑原貌。经过一番整理,如今的德内大街268号院,成了全街的“颜值担当”:墨绿色的门扇、木梳背拱圈……在此过程中,蓟城山水工作人员没有忘记老人的需求,将台阶优化为适老化坡道。

        此次升级改造,德内大街空间品质综合提升项目团队工作专班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城市更新的基点”,充分考虑居民实际诉求,全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街区更新中厚植为民服务底色。比如,位于梅兰芳纪念馆东侧的“微公园”在经过本次改造后,已经成为居民、游客早晚纳凉、休憩的首选。“微公园”面积不大,玉兰树、黄杨、凌霄参差错落,黄白相间的小雏菊点缀其中。绿植旁设置了座椅。再仔细看,地面上装饰着《霸王别姬》《天女散花》等京剧戏目名称,均为梅兰芳先生代表作。“此次改造提升共新建60处小微绿地,通过打开封闭绿地,释放9处公共空间,增加一系列道路旁花池、小游园,营造丰富的花园场景。”蓟城山水集团相关工作人员说,在优化外立面,增加公共空间的同时,这条老街的交通状况也有了质的飞跃。除适当增加路面宽度外,改造共设置路侧机动车停车泊位101处,非机动车停放区57处。不仅如此,还增补行道树52棵,优化道路中央绿化隔离带,增设绿化带915平方米,让居民推窗见绿。

        蓟城山水集团下属鑫雅市政公司项目部经理侯智鹏表示,600多岁的德内大街是北京城内保存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街区空间品质的提升对于擦亮西城文脉、激发老城活力有着重要意义。未来,鑫雅市政公司将以首善标准持续加强项目后期的维护与管理工作,巩固保护改造成果,不断提升居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