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记者会上,作为智慧城市的专家,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市建筑工程研究院”)科研与质量管理部部长罗爱武提出,数字技术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运营效率,更能够为城市居民带来更好的生活体验,建议北京重点关注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共享汇聚等方面,确保城市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数据安全和系统稳定;同时,发挥城市“智慧应急”体系,筑牢数字全面赋能城市底座。

        罗爱武建议,北京在推进数字赋能城市方面,应该重点关注以下3个方面。首先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确保其先进性和覆盖率,为实现城市数字化转型打好基础;其次是推动各政府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和汇聚,并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再次是加强网络安全防护,确保城市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数据安全和系统稳定。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字技术优化政务服务流程,为居民提供智慧政务服务;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化手段,用智慧交通缓解交通拥堵,提高出行效率;利用物联网和传感器技术,实时监测环境质量,为污染治理提供数据支持,实现智慧环保;通过电子病历、远程医疗等技术,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智慧医疗服务等。

        “推进数字赋能城市,在提升城市运行管理水平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方面还可以做更多的探索。”罗爱武举例说,在便利无障碍出行方面,可以通过数字手段进行无障碍出行路线规划,提高无障碍设施的使用效率;景区、景点在硬件设施改进提升之外,可以更多地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游客体验和满意度。罗爱武表示,各景区均有通过闸机统计的入、离园和在园人数实时数据,如果将所有景区的相关数据汇聚在统一的平台上,将更好地引导大家对出行做出计划和调整,有效疏导大客流,提高游览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罗爱武认为,为更好地发挥城市“智慧应急”体系的作用,需要做到在数据充分实时共享的基础上实现预警系统的快速响应。北京作为超大型城市,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的优势,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一方面需要加强平急两用设施和场所的规划建设,另一方面需要将既有的部分设施作为避难场所进行拓展储备和改造,并纳入“智慧应急”治理体系。罗爱武建议高标准建设、运维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感知体系,以城市安全运行和民生服务保障为重点,面向城市运行安全、应急、韧性等目标,统筹开展市政设施、能源、环卫、水务、交通、应急、生态环境等领域的感知体系建设,增强感知体系抵御极端灾害、突发情况、恶劣环境的能力,保证感知能力连续可靠;进一步丰富完善“智慧应急”体系建设,通过AI图像识别和传感器等智能化感知体系建设,对重点区域和关键设施实现快速安全性评估,发挥对城市部件和事件的动态感知、监测和预警功能,形成更加智慧、聪明的“城市大脑、运算中心”,实现对城市运行状态的全领域、全周期、全时段、全生命过程的健康安全体检,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